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693331位访客
通知公告:
济世牧师宋子玲

        宋子玲(1911—1995),现赤坭镇锦山村人,牧师。出生于信奉基督教的医学世家,父亲、叔父都是省港名医。少时就读于赤坭瑞岭教会办的小学。1933年于广州攻读妇孺产科,毕业后再学医科两年,在广州仁济医院工作。1937年,随叔父宋月波在广州开诊所。之后,转回家乡花县,从事教会工作兼办医务。为花县数届政协委员和常委。其行善的事迹传遍了赤坭方圆几十里,群众称她为“宋姑娘”,孩子们喊她 “妈妈”。1995年病逝,终年84岁。

 

 

孩子们的“宋妈妈”

 

        宋子玲自少聪明好学,心地善良,非常喜欢听传教士讲《圣经》,认为人人都应该平等、自由、博爱、友善、幸福、无私念、无邪恶……宣传教义使人信仰最好的办法是学得一技之长,帮助人们解救一些苦难,最切实际的还是学医。她自小耳濡目染,获得不少医疗卫生知识,及长于医学世家,又就读医科专业学校。毕业后参加香港办的救世军医疗队。

        在担任救世军孤儿院院长时,宋子玲她非常关爱儿童。孤儿院里有未满月的弃婴、有十岁左右的贫苦孩童,要抚养管教好的确是项苦差事。她凭着一颗慈爱的心和卓越的管理才能,关心孩子,爱抚孩子。孩子们都不称她“院长”、“老师”或“阿姨”,而是亲昵地叫她“宋妈妈”、“妈妈”。孩子们对她依恋之情,促使她一心扑在孩子事业上,立志终身不嫁。

 

 

送医送药

 

        抗战期间,赤坭教堂被日机炸毁,宋子玲回到了锦山村从事慈善事业。后在广州芳村,任中华基督教信义会牧师,并开设医务所。

        抗战胜利后,宋子玲又回到家乡传教行医。曾以教会名义办小学、幼儿园、医务所等。

        从1953年开始,她一直在赤坭教堂传教并为妇孺治病,与堂兄宋志文共同主持赤坭堂,坚持“自传”、“自养”、“自立”的三自精神。她言传身教,为群众、乡亲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在教友、群众中经常开展活动,宣传政府的宗教政策。热心为群众医病、送药。不管严寒酷暑,不论白天黑夜,不计晴天下雨,凡群众有所求,都热情相待,对一些重病的妇孺,凡病情需要的都留在诊所,亲自观察治疗、护理。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她便主动送医送药,分文不取。

        教堂的经费来源,随信徒乐意资助,从来不向国外的教会伸手,教会活动和日常的生活开支,坚持简朴节俭。/p>

        1984年,宋子玲牧师主持的教会,得到华侨港澳同胞赞助,重建了两百多平方米、两层高的福音堂。重新成立“花县基督教三自(自养、自给、自传)爱国运动委员会”,并举行了隆重的复堂庆典。

        教堂内特设有颇具规模的医疗诊所,诊室应诊、药房购药、诊病、打针、司药甚至连小儿喂药均由她一人主持。

        1985年,她乘坐摩托车外出,不慎跌断了腿骨。在治疗期间,她仍继续为群众治病。
她一生行善,为人治病几十万人次,治愈率高,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用西药、中成药、针剂或中草药,尤其擅长妇儿科。

        1988年,一个叫汤金松的教友,因年老力衰,不慎摔断了手骨,终日躺在床上,痛苦不堪。她知道后,便亲自带同工作人员,把病人接到教堂居住,亲自为她护理治疗。每天派人送她到医院外科诊治,直至病愈才将她送回家去,汤金松逢人便说:“宋牧师比亲生父母、亲姐妹还亲。”

        宋子玲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她身体瘦弱,终日操劳,生活非常俭朴,并无其他经济来源,她替人治病只是收回一点药费,遇到困难患者药费全免,甚至经常给钱让病人买营养食品滋补身体。她坚定不移地献出真诚与爱心,为病人祈祷,她信奉圣经所云“施比受惠者更有福”,她一生做过数不尽的好事,但从不告诉任何人,只有受惠者说出,人们才知道。

 

 

热爱乡土

 

        宋子玲当过县、市政协委员、常委,把关心家乡建设当作是义不容辞的事。为了争取更多的海外侨胞支持家乡建设,她经常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统战工作。

        她曾给旅居美国多年的老同学写了一首诗:

        “灯红酒绿我无缘,不堪回首话当年。一世风尘离乡上,半生劳碌在胡天。髻岭苍苍人人爱,巴江烟雨心心连。乡老亲朋相思苦,拜请鸿雁奏凯旋。”

        她的同学读了诗后,为她热爱家乡之情所感动不已,便欣然回到家乡,为母校捐献了一间教学楼,还捐献了一批物资设备,支持家乡建设。

 

 

(胡文汉)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