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03258位访客
通知公告:
国防功臣黄迪菲

        黄迪菲(1918—2005),原名黄桂芬,现新华街道乐同村人。生于越南西贡一个华侨家庭。10岁那年,随母亲回国读私塾、小学和初中。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于中华民族的解放斗争,先后经受了战火与革命斗争的生死考验。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了我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筹建工作。是我国战略导弹部队奠基人之一,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为抗日返回祖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随母亲回国的黄迪菲,积极参加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日军占领花县县城,母亲考虑黄迪菲的安全,又把他送回越南堤岸岭南中学读高中,后转学西贡新民学校补习,准备报考大学。该校地下党发现他是一名追求进步的学生,就推荐他到延安军政大学学习。

        黄迪菲由重庆乘八路军军车去延安,谁知车行至陕西城固,被国民党军队阻拦,只好返回重庆。1940年11月,黄迪菲经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皖南云岭新四军总部教导大队学习,从此正式参加新四军。

        1941年1月皖南事变,黄迪菲被国民党军抓捕,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敌人对他严刑拷打,用辣椒水喷他的眼睛(致使他晚年双目失明),威逼他写“新四军叛国真情”,遭到了他多次严词拒绝。敌人变本加厉,对他百般折磨,几次死去活来,他就是不向敌人屈服,反而铸就了誓死革命的决心。

        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由江西迁往福建途中,黄迪菲动员难友们一起参加赤石暴动。暴动成功后,黄迪菲随后加入闽北游击队。当时游击队也被围攻,闽北特委下令突出重围。黄迪菲历尽艰险,与两位难友终于重返抗日前线。

        后来,黄迪菲进入华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在学习期间,他忍着伤口疼痛,坚持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先后在新四军直属政治部、第三野战军前线指挥部、特种兵纵队政治部、特纵工兵团、解放军第三炮兵学校等部门从事宣传和训练工作。参加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解放上海、南京战斗20多次,为新中国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

 

 

创建新中国导弹部队

 

        新中国成立后,黄迪非受中央军委之命,参加了我国导弹部队的建设,负责培养我国第一代导弹部队技术人员。

        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建立中国独立的核反击力量,以打破美帝国主义的核垄断,核讹诈和核威胁,防御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1952年,黄迪菲奉命调往北京,先后任中央军委炮兵学校教育处副处长,中央军委炮兵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教导大队技术副大队长,西安导弹学院训练部部长,二炮研究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长期肩负培训中国导弹干部的重任。

        在导弹干部培训学院初创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三材”匮缺,黄迪菲就与时任我军第一所培训战略导弹干部学院院长的向守志一起共同制定了一套“制军先制校”的教学方针。他首先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帮助,组织收集编写导弹教材,在编写教材过程中作出了极严格的制度,要求所有学习材料和有关资料一律不准带回宿舍,下课时统一交送保密室,由保密员签收,由于内部筑起了坚强防线,当地的百姓还以为这里是一般的炮兵学校。在挑选教授、工程师、讲师时,黄迪菲秉公办事,不徇私情,廉洁奉公,他只坚守一个原则,水平高的,年富力强的,社会关系不复杂,政治上可靠的。在一次执行“拔青苗”计划时,即从全国名牌大学选拔大学生来院工作,有一名广东老乡找到他,希望能进学院工作,其实这位老乡已符合入选的条件,为了避嫌,黄迪菲还是忍痛割爱。按理说,黄迪菲在学院工作可以享受一些特殊待遇,可他从不计较待遇与得失,和教员同学习,同待遇。在夜色朦胧的营地,有他巡视的身影;在导弹发射基地,有他留下的足迹;在学院课堂上,有他洪亮的声音。就这样,靠着信念,靠着对党对祖国的忠诚,靠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个培养中国高精尖导弹武器人才新摇篮的梦想终于实现。我国自行研发的第一颗导弹终于试验成功。

 

(刘兆江)

相关资讯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