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83482位访客
通知公告:
徐茂均:花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杨丽萍 刘康 何念 曾森 浩雯

         徐茂均家乡公益村位于新华街北沿,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是花都区的中心地带。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近年来,公益村经济发展很快,高楼林立,鳞次栉比。而在这些新建的高楼的环抱中,尚有不少保存完好的旧楼老屋,它们成为公益村各个时期历史发展的见证。

        公益村作为革命老区,历史上走出不少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88周年前夕,已经83岁高龄的徐汪老人给我们讲述了村里走出的花县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的徐茂均的故事。“徐茂均和我家是共一个宗祠的,按辈分他是我的叔辈,他和我家有亲戚关系,与父亲来往密切。我虽然当时年岁很小,没有见过徐茂均,但从父辈们的口中了解到了许多关于徐茂均的故事。”当说起徐茂均的传奇经历,两鬓花白的徐汪老人的话语中充满敬仰之情。

        徐茂均,又名玖祥,1860年生,花县三华村沙埒庄(即今新华街公益村)人。早年因家贫而外出到广州、香港做工,20岁左右到加拿大当铁路工人。

        徐汪老人饶有兴趣地向我们娓娓道来,由于好学勤奋,聪敏过人,徐茂均六个月就学会了英语,很快就融入了当地社会,结识了不少外国友人,也赚了一些钱。这期间,徐茂均目睹了国外劳工运动的高涨,对共产主义运动有了些许朦胧意识。尤其是看到外国的日益发展、强大,想想自己家乡的贫穷、落后,更萌发了回到祖国、报效家乡的爱国主义思想。

        1905年,在国外呆了20多年的徐茂均终于回到了多少回魂牵梦萦的祖国。怀着建设家乡的宏愿,他购置了沙埒庄东面大片荒芜土地,开发成可耕稻田,兴修水利陂堤,并在村中修建了桥梁和凉亭。

        徐汪老人带着我们来到当年修建的凉亭,我们看到,虽然历经沧桑,但是凉亭依然完好。徐汪老人说,民国时期,徐茂均每天都买报纸放于凉亭中,村中老少辗转翻阅,对启发村民民主意识、认识外面世界提供了窗口。在如今的茶园路北段,繁忙的马路边有一溜青砖黑瓦的老屋旧宅,其中一栋老屋就是徐茂均的旧宅,徐汪老人一边带着我们参观一边讲解。现在楼房虽然已经改为他用,风光不再,但从楼房的式样以及屋内保留的陈设来看,当时应该是一栋修建颇为考究的房子。

        由于多年在国外生活,徐茂均见多识广,与外国人多有来往,徐汪老人说,不仅村民佩服他,连外国传教士也非常佩服他,经过他的劝说,由外国人出钱,他与德国传教士在庄内建造了一座集市川坊式教堂,表面上作为传播基督新教的处所,实则是利用教堂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09年,徐茂均将教堂改作日新学堂,率先在花县创办新型的启蒙教育,男女学生兼收。

        辛亥革命前夕,徐茂均回乡带头剪辫,公开号召村民仿效,并号召妇女“放脚”,人称他“无辫均”、“大胆均”。而由于他经常向村人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人又称他为“百知均”、“共产均”。

        1910年徐茂均参加中国同盟会番(禺)花(县)同盟分会,并参加了“江北健儿敢死队”,在黄兴、徐维扬领导下攻打在广州的两广总督署。

        从1920年开始,共产主义小组在广州成立后,徐茂均是花县第一位密切接触共产主义组织的成员,他积极接受和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花县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思想的先驱。

        1921年2月,徐茂均在家乡创办了全省唯一的共产主义农团,试办农场,在今新华地区各圩场公开张贴告示——《注意花县共产农团》。公开声明要“实行共产农团主义,”宣称“天生人类,本为平等。而世间之产业,亦系天人相胥而成,宜应归人人所享用。劳逸苦乐之均衡,天理则然。”共产农团成立时,全村群众参加,会上号召全村不论公田、私田一律归集体公有。徐茂均献出自己所有的30多亩稻田归公,又将该村同德会(即教会)所有十多亩荔枝园办“公益工场”进行集体耕作;种植大片荔枝园,且在园内经营种桑养蚕缫丝等副业。在举办农场的同时,即1921年2月,徐茂均征得庄人同意,把沙埒庄易名为公益新村,广东省政府特派专人送来一面祝贺锦旗,旗上大书“公益新村,共产新声”八个大字。

        1922年3月14日,在广东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大会上,徐茂均以农村团员代表身份参加,并当选为广东省社会主义青年团(共青团前身,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最早一届高层团委会成员。徐茂均在成立大会上演说时指出:农民是“扼全世界人类生命的”,“谋求社会革命,不先注意农夫,这是大错特错的啊!”要求“齐声合力唤醒他们,社会革命就早成功了。”他还呼吁“团员诸君也尽力到处联络,”“大家即刻动手组织我劳农政府罢

        由于广东全省工农运动迅速发展,阮啸仙、彭湃、周其鉴等受省委委派先后来花县做宣传发动工作。1924年9月23日,公益村成立农民协会,徐茂均当选农会委员长,组织了农民自卫军,并在村中建立了中共党组及青年团支部,当时有十人参加了党组织,占当时花县党员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公益村农会还选派两名青年徐金良和徐树桂前往广州农民讲习所学习,进一步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

        公益村农会成立后,徐茂均除尽力搞好本村农会工作外,又积极发动三华、横潭、石岗、石坡、布心、莲塘、罗洞等村群众,相继成立农会。不久,联合各村农会成立花县三区农民协会。为了解决三华乡农会的经费,徐茂均拨出自己的五亩地给三华农会使用,并经常赞助三区农协会的经费,使农会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情绪日益高涨。

        然而,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进入低潮,中共花县党组织也从县城转来群众基础稳固的公益村作暂时隐蔽。

        1927年6月,中共花县党支部升格为县委,公益村成为当时全县党务和农运的领导中心,并成为驻广州的省委和粤北特委之间的信息和文件、书报的中转站。这年6月19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徐茂均与刘少奇、李立三、苏兆征、邓中夏等人被大会推举为主席团成员,同年获任中共花县县委常委。

        1928年2月15日晚,由于叛徒告密,县委遭敌人严重破坏,县委成员及省特派员陈汉元等多人均被捕,壮烈牺牲,是为著名的“公益事件”。徐茂均在此次事件中机智逃脱,而其妻林慕洁及女儿徐秀珍不幸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政府判刑入狱10年。徐茂均在脱险后,被迫远走越南,他在西贡办了一家女校,在异邦华侨社会中继续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革命道理。由于过度劳累,积劳成疾,1929年徐茂均突患脑病和眼疾,1930初,由儿子徐日光秘密护送回广州医治,于1930年秋病逝,终年70岁。

        虽然,徐茂均没有看到自己理想的实现,但是,由于他在公益村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使得更多的热血青年沿着他的脚印继续革命。徐汪老人就是其中一员,1949年4月,高中刚毕业不久的他就参加了革命,并亲历了花县的解放。徐汪老人介绍说,由于徐茂均对于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当地的群众基础相当好,当年不少地下工作者都把公益村作为中转站和落脚点,传达革命信息,积蓄革命力量。

        岁月如梭,当年徐茂均用来启迪村民、开启民智而后因“公益事件”而闻名的教堂已经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一把火夷为平地。改革开放后,有关部门在教堂的旧址精心设计修建了一个小公园,供村民们在这或休憩或锻炼,享受着和谐美好的生活。人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忘记曾经为自己所热爱的土地而鞠躬尽瘁的徐茂均。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