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岭南先贤网,您是第1883604位访客
通知公告:
“剃刀友”黄谷诒其人其事
陈棣生

        黄谷诒,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出生于南海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炭步塱头村,“剃刀友”是他的花名。其人其事在旧花县广为流传,是清代后期十大财主之一。关于他发横财以及发财后乐善好施却鲜为人知,现在讲起来,可算得是一件奇人奇事。

        “剃刀友”花名的来历

        “剃刀友”这花名的来由,讲起来有一段故事。黄谷诒出生时虽说是清代盛世,但在农村中贫苦农民仍然很多,黄谷诒的家境也十分贫苦,只在私塾读了两年书,才十岁的他,因父亲多病,生活困难,唯有在家务农。他在母亲的带领下,只两年便学会上山割草砍柴,下田插秧割禾;拾粪积肥,种菜喂猪,甚至担柴上街卖,以及捡破烂,什么都会做。他任劳任怨助母亲持家,可以说是一个苦孩子。为什么他被人戏称为“剃刀友”呢?第一是黄友长大到十六七岁时,虽说是个穷孩子,但由于他是个劳动能手,身子长得还挺结实,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一对眉毛又粗黑闪光,生起气来,如两把剃刀挠起,看起来有些凶恶。但他平日对人却很和善,乐于助人,左右邻居要他帮忙干些粗活,他也不辞劳苦去做,因此大家叫他“剃刀友”,叫起来很亲切,他听了别人这样叫他,也乐于应答。第二是他做事很仔细,干净利落,一丝不苟,平日还很节俭。例如他割禾,一条禾穗也不会落下田里;在地塘(晒坪)晒谷收谷,也扫得干干净净,一粒谷也不浪费。所以有人说:剃刀友做事好似剃头一样,一丝不剩。“剃刀友”的名声传遍附近一带,有些同辈老远见到他就大叫:“剃刀友!”他也大声应答:“大佬,有何贵干!”互相寒喧,有讲有笑,苦中取乐。

        船上阴差阳错捡到银元

        剃刀友青年时已有些赚钱的经验,他在炭步圩见到有人专门收购残旧钱币和烂铜烂铁,他便不耻下问,原来是广州长堤有家商行专收购这些废旧金属,只要四处下乡收购,再集中送去广州出货,一转手可赚两三成,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以后他也学人做起了这一门行当。他有的是气力,一双脚走得快,又不怕苦,经过一年的奋斗,收入果然不错。有一次,“剃刀友”背上一大袋残旧钱币和烂铜碎铁,从炭步圩搭船往广州送货。他上船后,将大袋货物放到行李架上,便坐下埋头养神。怎知船刚到岸,突然昏天黑地,闪电行雷,刮起大风。船上乘客见到暴风雨将来临,纷纷赶忙离船上岸。“剃刀友”一惊,也匆匆起身,扛起大袋货物,跟着人流上岸。这时天色将晚,又是暴风骤雨,他只好找一间小客栈住下,安顿下来,他才发现麻袋有些异样,虽然都是灰黄色的麻袋,但却显得干净齐整一些,不像自己的麻袋肮脏,还缝补过。他大吃一惊,难道是拿错了别人的袋子?连忙解开袋口,只见里面装着用红纸包着的一卷卷的东西,解开红纸一看,他惊呆了,全是白花花的银元,袋底还有银锭。他连忙关起房门,细细数了一番,共有银元300个,银锭100块,约200两。他明白到是刚才离船时拿错了别人的袋,而自己的袋也被人拿错了。他不敢怠慢,第二天一早,扛起袋子坐船回到家中,把袋中的白银藏到床底。他一连几日去广州的码头打听有没有人寻找失去的银袋,但什么风声也没有,他只好回家,也不敢动用这笔横财。

        挖粪池竟然挖出银元宝

        有一天,“剃刀友”到一块旱地挖粪池,准备用来积肥用。真是“福无单行”、“喜有双至”,竟然挖出了七瓮白银。原来这块地本是邻村一个大地主的,这地主只有一个儿子,从小好吃懒做,长大后赌博嫖娼成性,父母逝后,家产被他挥霍一空,这块地被“剃刀友”买下。这败家仔万万没有想到,这块地竟然埋有祖上留下的财宝。他最后因生活无度,短命死去。

        摇身变成花县十大财主之一 “剃刀友”获得两大笔横财后,并没有过起奢侈的生活。他仍然勤俭节约,买了百多亩田出租,又在炭步街开铺收购残破钱币和破铜烂铁,运去广州出卖给大商行。他成家立业,勤俭持家,精心经营家业,不到十年,便摇身一变,成为清代后期花县十大财主之一,有田千亩,商店多间。当时花县有首民谣:

        塱头剃刀友,田心是麦牛;

        毕村大禹胜,古塘巴闭狗;

        横坑曾有光,广塘志和刘(刘和志);

        冯村林翰平,蓝坑猪屎秋;

        大塘黄甫仔,东向铭汤刘(刘铭汤);

        这首民谣每句前两字是村名,后三字是姓名或花名。至今花都有些老人家还能背诵出来,而且还能讲述这十个人是怎样发迹的。而剃刀友黄谷诒的事迹最为动人。

重教兴学,“七子三登科”


著名的谷诒书室


谷诒书室头门左面砖雕“文章华国”


 谷诒书室头门右面砖雕“诗礼传家”

        黄谷诒财丁两旺,生有七子。他小时候虽然没有读很多书,但受到当时塱头村耕读传家、兴学重教成风的影响,他也盼望自己的后代能出人头地。他经常以同村先辈黄 读书科举进士,为国为民的事迹教育儿子,又以黄 “七子五登科”的事迹,鞭策儿子们要发奋读书。他为了自己的儿子和同房的侄儿们有一个好的环境读书,不惜花了一大笔钱,在村面建了“谷诒书室”,聘请教师在书室开办私塾教学。当时,塱头村黄氏各房已建有书院、书室十多间,其中“谷诒书室”建筑特别讲究,面积有二百多平方米,它三间两进,花岗石拱门,石匾横额书刻“谷诒书室”,有砖雕匾列于正面两边砖墙上方,分别刻篆书阳文“文章华国”和“诗礼传家”八个字。室内还有“东坡执琴图”、“五贵图偶书”等壁画,洋溢着“书香之家”的气氛。黄谷诒富甲一方,热心公益,尊学重教,他的七个儿子有三个中了举人,被族人誉为“七子三登科”。

         积墨巷和积墨楼

        说起塱头古村落众多的古建筑,以家庭个体兴建的住宅规模之大,建筑艺术之精美,唯黄谷诒所建的积墨巷和积墨楼可称首屈一指。

        “剃刀友”黄谷诒文化不高,因受塱头村兴学重教的影响,不单兴建了谷诒书室,办起私塾,为儿子们和侄儿们提供读书的环境,而且凭着自己的财力,兴建起品位高雅的住宅群,它包括有以积墨楼为主楼,在积墨巷的两边还建有七座住宅。他居住积墨楼,其他七座住宅分别为七个几子所有。这体现了中国人在丰衣足食之后,讲究的就是居住的传统观念。

        积墨巷位于塱头村中社和东社之间,巷头面南,巷尾在北,北高南低,积墨楼就建在巷尾高地西侧,正对南面村面一眼大鱼塘的正中。巷西侧是谷诒书室,巷中两边便是他七子的住宅,还有他的同房宗亲也居此巷。可以说积墨巷所形成的住宅群,大部份为黄谷诒和七子所有。积墨巷的名称则是有了主人的积墨楼而得。讲起积墨楼的名称也有一段趣事:在建楼时,风水先生建议定为“谷诒楼”,黄谷诒说:“书室可以叫‘谷诒书室’,新宅就不再叫‘谷诒’了。我出世时,家贫如洗,父亲为我起名‘谷诒’,意思是送谷给我(诒:赠送的意思),免我挨饿。现在我不挨饿了,我缺的是墨水(墨因写字用,‘缺墨水’意为识字少),不如起名‘积墨楼’,让后代多读书识字。”

        积墨楼三开间两进,正中后间为两层,青砖红木结构,有砖雕、石雕、木雕、壁画等建筑装饰。黄谷诒的住宅群和书室至今尚存,已列入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赈灾救民,受封“奉直大夫”

        “剃刀友”黄谷诒发财后,大发慈心,乐善好施。他对村里贫苦农民有困难时就送谷救济,对佃农如遇天灾便减免租谷,得到村民的好评。道光年间,有一次广东大旱,据黄氏族谱载:“赤地千里,灾民无数,黄谷诒带头捐出大量金银给朝廷赈灾。”道光皇帝得知后,封他为员外郎,奉直大夫。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