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03484位访客
通知公告:
花都名人家风家训系列(四)外交奇才朱兆莘
卢福汉 黄柱


朱兆莘旧宅


身穿外交礼服的朱兆莘


干亭朱公祠


朱兆莘主持的厦门鼓浪屿“会审公堂”(图片来源网络)


可供全村人饮用的黄沙大井


朱兆莘遗迹

编者按: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代代传承下来的规矩。一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很大程度上是由许许多多的一家之风所共同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无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无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当下,家风家训文化在现今家庭、家族以及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已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热点。

花都建县虽只有300多年,但历史上名门望族不少,对花都、广州、广东乃至国内外社会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花都名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时过境迁,但培育和滋养他们的家风家训,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为深入挖掘花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前贤廉吏家风家规和村规民约的精华,由区纪委组织区内部分文化人编写、李远主编的《花都名人家风家训》一书,选取了塱头村黄氏、华岭村骆氏、石湖山村汤氏、三华村徐氏、黄沙塘村朱氏、锦山村宋氏、藏书院村谭氏等七个家族为代表,挖掘出各大家族的代表人物,以及家风家训,整理成花都好家风系列故事。现“花都记忆”以专栏形式节选刊出,再现花都名人家风,以飨读者。

家风家训

持正义,爱中华;重立德,严修身;行孝悌,勤务本; 善读书,明礼义;崇节俭,尚清廉;睦乡邻,敦族亲; 笃友谊,勉谦恭;革故旧,敢为先;训子弟,代传承。

黄沙塘村名人 朱兆莘

朱兆莘(1879~1932)字鼎青、鼎卿。出生于花县赤坭黄沙塘村一个书香门第。17岁考取秀才,次年补授廪生。肄业于广州广雅书院,被选送北京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学习,毕业后钦赐为中书举人。1907年被学部选派美国留学,先入纽约大学获商务财政学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法政硕士学位,后入哥大博士研究科深造。1912年冬,膺选为国会美洲华侨代表回国。1913年被选为国会参议院议员,旋又被推为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兼任北京大学商科主任、总统府秘书、谘议等。1914年1月,任鼓浪屿会审公堂堂长,后复返北京进行律师事务活动。1916年国会恢复,仍任国会议员。1917年2月,任江苏特派交涉员。1918年10月,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1920年9月,任中国驻英公使馆一等秘书。1921年2月,任驻英使馆代办使事。迭次担任国际联盟理事会和万国禁烟会议的中国代表。1925年3月,任驻意大利全权公使。1927年7月宣告脱离北京政府,8月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政务次长,同年6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929年4月,任粤海关监督兼外交部特派广东交涉员。九一八事变后,任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1932年1月,复被聘为国难会议议员。1932年12月11日逝世。

从小乡村走出的外交官

从村塾“卜卜斋”的“小辫子”到京师大学堂的优等生,从意气风发的秀才廪生到踌躇满志的举人老爷,从勇敢走出国门的留洋学生到穿梭于国际舞台的外交使节……朱兆莘凭着勤奋与自律、勇敢与自信、爱国与自强,一步步从小乡村走向国际外交大舞台。

(一)勤学奋进,敢吃螃蟹

朱兆莘生长在内忧外患、世事动荡的晚清时期,旧传统与新思潮在矛盾中不断冲击和碰撞,东西方文化在交流中互相影响和渗融。一方面,朱兆莘沿袭父辈走“学而优则仕”的老路,青灯长卷,寒窗苦读,17岁考取秀才,次年补授廪生。另一方面,由于父亲在京师当官,他的求学之路可以走得更远,先在广雅书院读书,后被选送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光绪三十三年(1907)被学部官费派遣到美国专攻西学,成为县内首批试吃螃蟹的人。当时走出国门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从香港启程乘海轮赴美,整整一个月才到达目的地,先入纽约大学获商务财政学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法政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研究科深造,为他日后驰骋国际外交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热爱祖国,满怀自信

朱兆莘虽身在异国他乡,仍时刻关心祖国前途,在驻英公使外交事务繁忙中,撰写《论中国前途之发展》一文,刊登在伦敦《泰晤士报》和新加坡《南洋商报》。该文盛赞中国“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国中土地肥沃,气候不齐,故农产品之供给,实无限量,矿产亦极丰富,将来工业发达,殆无比伦”“宽以时日,待以耐心,中国人民必能自己救济,而中国占一应得之位置”……历数中国的优越条件,表达他坚信中国能够自力更生、发展经济,有跻身先进国家行列之可能,其赤子爱国心、对祖国的自豪与对中国发展的自信却跃然纸上。

朱兆莘所处的年代,中国国力极度羸弱,国家地位不高,外交困难重重,而他却表现出强大的文化自信,为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尊严和人民利益而力抗强权。例如,1914年,朱兆莘出任鼓浪屿会审公堂堂长。当时上海、厦门等地的会审公堂实际把持在外国领事团手中,每逢开庭,外国领事高踞中座俨如审判长,中国会审委员则屈居旁坐,唯唯诺诺。鼓浪屿会审公堂的这一陈规恶习被朱兆莘打破,他说:“此中国法庭也,当然我主尔从”。当外国领事对他的审判横加指责时,他严词驳斥道:“吴依律判处,非他人所得干涉。尔如不满,可以依约交涉。”

(三)坚忍不阿,力维国权

从1918年始,朱兆莘先后出任驻美总领事、驻英代办、驻意大利公使,兼国际联盟理事会和万国禁烟会议的中国代表,以中国政府首席代表身份,积极参与国际外交舞台上的各项活动,以促成废除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为己任,不遗余力地为国家争取利益,诠释了中国人的铮铮铁骨,给外族以惊愕,给时人以赞叹,给后世以景仰。

1922年10月,朱兆莘任驻英代办期间,在伦敦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说,抨击美国总统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实际上是保证了各国在华的“机会均等”,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1923年11月,在国际联盟讨论限制鸦片种植、禁止贩卖海洛因的专门会议上,朱兆莘发表长篇演说,严厉谴责一些国家向中国及世界上落后国家输出鸦片、毒害中华民族及世界弱小民族的罪行,呼吁各国共同努力,制止鸦片、海洛因等毒品对世界各民族人民健康的危害。

1925年5月,震惊中外的上海“五卅惨案”发生,朱兆莘以中国驻英代办身份与英国就此进行艰难交涉,并向国内发回大量电报,汇报英国内对惨案的态度和立场,为惨案的外交解决建言献策。还有,他在担任外交部政务次长期间,就轰动一时的四川“万县事件”向英政府提出强烈抗议,严惩了制造这一事件的长江英海军当局。他还以智勇的外交手段收回江西九江租借、福建鼓浪屿,收回海关关税自主权,收回被外国人占用的广州净慧公园,废除中国人出入广州沙面东西桥要搜身检查的禁律,以及维护了西沙、南沙群岛的国家领土主权利益。

(四)节俭清廉,助人为乐

朱兆莘作为一个外交家,衣着精致得体,梳洗干净整洁,有着高贵儒雅的气质,常徜徉于上流社会,出入于高档场所,人们总会与出手阔绰的绅士联想在一起。然而,朱兆莘在生活上却是一位十分清廉节俭之人。1928年4月26日的《广州民国日报》报道了朱兆莘的一件家事。当时的社会婚嫁仪式相当奢华,而朱兆莘提倡婚俭主义,他的儿子在亚洲酒店结婚,只举行简单茶会,不通知外客,而他自己定的仪式还包括双方宣誓一项,誓词中说道:“我两人今日结婚,相亲相爱,造成良好家庭,更进而造成良好社会”。这之后,朱兆莘还进行了演讲,提出男女应该“以勤补拙、以俭养廉、以忍和家、以顺谐礼”。演讲之后,他还公布了整个婚礼过程的费用,不超过五百元。朱兆莘作为一位高官,能够以身作则,提倡婚俭主义,不但在当时传为佳话,即使在今天仍为人称道。朱兆莘一家公孙三代举人,按理说家业应该是很大的,然而村里留下的却只有一座祠堂、一间家塾和一间祖屋,这与他们世代“老爷”的身份极不相符。

朱兆莘传承了祖辈关心乡邻梓里好家风,在日常生活中为人和善、平易近人,言谈举止幽默风趣,与同僚邻里相处融洽,与家乡父老常有往来,对海外侨胞给予尽心的帮助,甚者“朱弥勒”成了他的昵称。

传承家风 践行家训

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家训来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由于传统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黄沙塘村朱氏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的后裔。朱兆莘秉承朱氏《紫阳朱子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良好家风家训,重新整理朱氏家训,并以先贤的德范作为指引人生的航标,以祖宗的家风家训规范自己言行举止,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在家族中做好带头和表率,全文如下:

持正义,爱中华;重立德,严修身;行孝悌,勤务本;

善读书,明礼义;崇节俭,尚清廉;睦乡邻,敦族亲;

笃友谊,勉谦恭;革故旧,敢为先;训子弟,代传承。

重新修订的家训,每一条都在朱氏先辈的人生轨迹上有所体现。例如,“正义爱国”“忠笃友谊”是朱兆莘给自己从事职业的道德与为人处世的操守的一个准则,“革故鼎新”是时代赋予朱兆莘的历史使命。“立德修身”“行孝务本”“读书明礼”“崇俭尚廉”“敦睦乡谊”“家风传承”等在朱熹、朱柏庐留下的家训格言中都体现到了,这也是黄沙塘村朱氏历代一向秉持和推崇的,朱凤翔建十八乡桥、设义渡、创太平学社,朱桂芳创办联平团局保一方平安、修桥建路、赈济灾民、植松课子,朱珩戏彩娱亲、回乡侍母十年不仕,朱兆莘挖水塘防御洪灾、积极为海外乡亲办事等,都是朱氏践行家训的最好体现。

朱氏人物故事

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而黄沙塘村朱氏“爷孙三代举人”的佳话仍在乡间传颂,朱凤翔修桥设学、朱桂芳栽松课子、朱珩戏彩娱亲、朱兆莘挖塘御涝等故事仍为乡人乐道,承载朱氏家风家训的湛经堂、黄沙大井、干亭朱公祠等文物仍在村中伫立。

□ 爷孙三代举人

朱桂芳,朱氏六世祖。绩学能文,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举人,多次参加会试未果而绝意官场,在家乡湛经堂设课讲学。朱珩,桂芳之子,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钦点刑部主事,历任知县、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民事庭庭长等职。朱兆莘,朱珩之子,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馆,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时因名列优等,获钦赐中书举人。于是,黄沙塘村朱氏“爷孙三代举人”成佳话。

□ 朱凤翔修桥设学

朱凤翔,号岐山,黄沙塘村朱氏四世祖、朱兆莘的高祖父。朱凤翔为嘉道年间武庠生,体格魁梧,善于骑射,慷慨好义,有古代游侠的风骨。由于村子地势低洼,他就在村前筑基捍御水患,遇水涨则亲自巡视守护。每遇水灾,尽其所能,倾力纾救。联合乡绅集资建造东河十八乡桥,大雨水面盖过桥面则设义渡,方便趁圩的乡邻往来。为了提高井里子弟的文化素养,他在白坭圩创建了十八乡社学,取名太平社学。

□ 朱桂芳栽松课子

朱桂芳,号香圃,朱氏六世祖、朱凤翔之孙。咸丰二年(1852)壬子科经魁(乡试第三名举人),三次进京参加会试未果而绝意官场,在家乡湛经堂设课讲学。咸丰初年,社会动荡不安,他参与创办联平团局,使得境内安宁,百姓安居。他关心族中子弟的教育,建造了湛经家塾,延请塾师教育本族及相邻子弟。他情操高尚,志趣高雅,平时酷爱读书,尤其喜欢种树,种植万株松树,在松林中建筑房舍,读书课子,怡然自得。

□ 朱珩戏彩娱亲

朱珩,号楚白,朱桂芳之子。清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进士,钦点刑部主事,历任国子助教、法部统计纂修、京师高等审判厅推事和民事庭庭长、总理衙门舆图馆编辑、河北安平县知县等职,熟悉经学及辽、金、元三史及医术脉理。他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曾说:“印累绶若,扬名显亲,不如戏彩家居,较有至乐。”因母亲年老,告假回乡侍奉母亲,十年不仕。后复任,在京师听闻兄长去世的噩耗,好像手足被斩,悲不自胜,写下《归去来辞》,不久辞官归返故里。

□ 其他人物

朱兆燮,朱兆莘二弟,两广方言学校毕业,任职国民政府外交部,曾任驻日本长崎领事馆领事,晚年归田侍母。朱兆奎,朱兆莘三弟,曾任越汉铁路局局长。朱树星,朱兆莘长子,美国纽约大学硕士毕业,1928-1929年任民国外交部秘书处秘书。朱树楠,朱兆莘次子,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士毕业,曾任南京市市长、中华报社社长、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朱树谋,朱兆莘第五子,曾任美国领事馆后勤副司长。

□ 湛经家塾与黄沙大井

朱桂芳于朱兆莘出生那年建造了教导本族子弟的书塾,取名“湛经家塾”,用以启示朱家要循古今之正道,弘扬圣贤之经典,做一个有理想、讲诚信的人,将来有广阔而远大的前程,有卓越而昭著的建树,这正是朱子家训传承的重要物载。黄沙大井是花都区域内发现的井口直径最大的水井,由朱兆莘的爷爷朱桂芳所挖。他没有把水井挖在干亭朱公祠或湛经家塾旁边,而是挖在玉堂乡祠前供全村人使用。玉堂乡祠是全村24个姓氏的祠堂,从这口水井,可以折射出朱氏良好的家风。

撰文:卢福汉 摄影:黄柱

(今日花都)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