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花都历史名人网,您是第1712262位访客
通知公告:
五代人珍藏晚清名臣—— 骆秉章官像回归花都家乡
黄柱

尘封已久的骆秉章公官像,经历了五代人的代代相传保存下来,3月13日上午正式回归骆公故里——炭步镇华岭的光禄大夫家庙。这一天,85岁高龄的骆秉章第五代玄孙骆筠郿亲自将保管多年的骆秉章公官像送到炭步华岭村,捐赠给新建的骆秉章家庙作为收藏,得知此事的许多华岭村村民一早就在家庙门口等候骆秉章公官像的到来。骆秉章官像回归重建的骆秉章家庙,成了骆氏家族的一件幸事,也是骆秉章研究界的一件大事。


骆秉章公官像现存放在重建的骆秉章家庙正中

骆氏荣耀 皇帝圣旨赏赐骆公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骆秉章出生于广东花县(现花都区),为晚清八大名臣之一。咸丰十一年(1861年)任四川总督。同治元年(1862年),骆秉章派重兵防守大渡河,剿灭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为此,清廷再加赐骆秉章太子太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陷落之时,清廷论功行赏,骆秉章加恩赏一等轻车都尉世职,并赏戴双眼花翎。同治六年(1867年),骆秉章再升任协办大学士,地位声势赫赫,可谓炙手可热。

然而,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将石达开为发起农民起义的“民族英雄”,而对骆秉章颇有微词。作为骆秉章后人的骆筠郿虽然为此感到心痛,但她内心仍坚信先人骆秉章是勤政爱民、廉洁公正的人。她的坚信并非无凭无据,同治四年九月,同治皇帝颁布了一道圣旨,诰授骆秉章。圣旨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枢府崇班,锁钥重河山之寄;中台出镇,封疆资节钺之勋。允属重臣,式甄劳绩。尔太子太保、头品顶戴、一等轻车都尉、世职赏戴双眼花翎、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川总督骆秉章,器资瑰伟,风采严明,覃威惠以宣猷,久矣政行化洽,统文武而作宪,休哉吏肃民安。聿资樽俎之谋,懋著保厘之效。逢兹庆泽,爱赉徽章,兹以覃恩,授尔为光禄大夫,锡之诰命。于戏!百城凛范,益思表率之方;三命弥恭,式荷恩光之渥。訏谟克奏,殊眷丕膺。

诰命

同治四年九月二十八日之宝


骆秉章公官像

这一道圣旨,成了整个骆氏家族的荣耀,一直激励着骆氏后人。因此,骆氏后人一直传承着一句祖训:“守成不易”,不敢愧对先祖。为了守住这条根,骆筠郿一直坚守在骆秉章曾经住过的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福贤路的东华里17号。她说,骆家后人都像骆秉章一样,比较低调,而且十分孝顺,如今大家分散在全球各地,但是她希望自己能够留在祖屋,也希望祖屋能够修建成骆秉章故居。


骆秉章第五代玄孙骆筠郿

珍藏官像 多年未曾向外透露

那时候,骆家因为骆秉章的关系是佛山数一数二的大家族,“祖辈的小家庭都住在这里,太太公教导后辈们,不贪不谋,公正廉明,最重要是以孝为先,所以大宅子里即使住了100多人也能和谐共处,从来没有吵架的事情发生。”骆筠郿记得,土地改革的时候,她的祖母因为曾经收过出租土地的租金而被认为是地主,并且受到批斗,要参加劳动改造,“但是祖母太老了,我母亲就挺身而出代替祖母去参加劳动,原本是个半步都不出门的小姐,要提着水桶和扫把打扫街道,母亲也没半句怨言,就是以孝为先。”

今年85岁的骆筠郿曾是一名老师,退休后一直与老伴坚守着老宅,直到2014年搬出来住进养老院,不久后老伴也离她而去。当年骆秉章把女儿嫁给了姓伍的人家,之后就托这户人家在东华里买下一条支巷,骆秉章也曾住过这里。骆筠郿介绍说,房子住了几代人,几乎有超过200年了,但依然坚固,山墙上、屋脊上、屋檐下的精致花纹都显示着原来主人的身份和地位。“骆家大宅当年有5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是四进式,一进比一进高,阳光能照进每一进,又能挡住北风,真的是冬暖夏凉,十分舒服。我们还有一个大花园,但是经过‘文革’,房子被破坏和改造,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米。”

骆家大宅虽然只剩下两进,却仍十分壮观。骆筠郿后来住的是原骆氏宅第的第三进,因为在大厅里供奉着神阖,所以又叫神厅,神屋顶高7米,大门高四米,三房一厅的格局仍然显得十分宽敞,雕着精美镂花的木屏风,将大厅跟里屋隔开。身着清代总督服装的太公骆秉章的照片就挂在墙上。

由于佛山祖庙东华里片区岭南新天地的改造,许多邻居都搬出去,骆筠郿成了最后的住户。这位清朝一品大员骆秉章的玄孙也成了许多媒体关注的对象。不少记者找到骆筠郿进行采访,然而,有一件事骆筠郿一直藏在心里,不肯向外透露。这是关于一幅骆秉章官像的事,这幅画像直到3月13日才揭开神秘的面纱,被世人所瞻仰。


骆秉章第六代后人骆鼎

以旧建旧 骆氏后人重修家庙

3月13日上午,炭步镇华岭村十分热闹,骆秉章光禄大夫家庙门前聚集了许多村民。光禄大夫家庙位于炭步镇华岭村,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是清朝皇帝钦赐给骆秉章的家庙。家庙背靠青山,前有月牙形池塘,原来的家庙在民国28年(1939年)遭日本侵略军烧毁,文革时期被作为小学,供华岭村的村民使用;再后来又被作为华岭村村委会的办公室。

原先的家庙内只遗留下皇帝钦赐的两座一公一母的石狮子,以及一块由顺德名士梁九图题写的“光禄大夫家庙”的石匾。如今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家庙是2013年由广州市人大代表、骆秉章研究会会长、骆秉章第六代后人骆鼎作为主要出资人,广州大学建筑和城市规划学院汤国华教授担纲设计而重建的。

2011年11月16日,由骆鼎牵头和其他骆氏后人、民间学者成立了骆秉章研究会,并筹划着重修骆秉章家庙。其实很早之前,骆鼎就想要重修家庙,完成自己一个心愿,但是环境不允许所以一直没着手去做。后来开始筹资重建的时候,当骆鼎安置好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买回家庙和旁边的土地时,村民们还以为他是准备给自己建豪宅。为了重修家庙,骆鼎自己筹资,并且请了不少的专家学者来研究晚清时期文官一品的家庙到底是什么规格什么风格,收集了如家庙遗留的青砖一样规格的青砖,以旧建旧重建家庙。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骆秉章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李远认为,重建骆秉章家庙是非常有意义的,“骆秉章抚湘督川十七年,扶持和统率湘军对抗太平军,厘定了满清中兴的大局。消除战乱,安定民心,区域大治,予人们安宁的生活环境。同时向国家培养和举荐不少的人才。没有骆秉章,就没有一大批清正廉洁、以落魄书生而成为一代名将的湘军人才群,就没有号称‘五百年来第一伟人’的左宗棠。他是一个忠臣,更是一个能臣。这是他对历史的最大贡献。”


骆筠郿讲述往事

无私捐赠 骆公官像回归故里

光禄大夫家庙能够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眼前,着实让骆氏后人感到十分骄傲。如今,骆筠郿又将家传的骆公官像赠送到光禄大夫家庙,更是让村民们激动不已。这幅画于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二十八日的骆秉章公官像是骆筠郿家传的文物,在经历了历史动乱时期还能够被保存下来,实属难得。

据骆筠郿回忆,在最艰苦的抗日时期、“文革”时期,骆筠郿一家都坚持留在家中,更不愿意卖了房子远走他乡。当时“文革”时期被抄家的时候,骆氏大宅原本的大厅被红卫兵野蛮地切割,原来第二进的龙舞厅,则被加高了两三层。这幅骆秉章画像则被家人用布和纸张卷起来,藏在房子的屋梁上面才幸免于祸。前些年,曾经毁坏雕梁的红卫兵故地重游,来到骆家并找到骆筠郿,向她道歉说自己年轻不懂事毁了那么多的文物。对此,骆筠郿也没有为此为难对方,显示出骆家低调和宽容的家风。

在此之前,关于画像的事情骆筠郿一直不肯向外透露。如今,骆筠郿决定将珍藏多年的重要历史文物捐赠出来。她一直坚信先人骆秉章是个伟大的人,一直为官清廉,公正处事,终有一日会重新受到肯定。把骆秉章官像捐赠出来挂在家庙里,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了解骆秉章这个人,重新认识这段历史。”

对此,骆鼎表示,当知道世上还存在这么一幅骆秉章公官像的时候,十分惊讶和高兴,而这幅画像的主人骆筠郿愿意将画像捐赠给新建成的骆秉章家庙作为收藏和保管,更是让他激动不已。骆鼎说过,“我们重修家庙,是希望让大家重新解读骆秉章,认识到骆秉章确实是一位有大爱和大义的人。”也正因为此,骆筠郿愿意将家传的骆公官像捐赠出来。她表示,这个画像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把画像留给自己的话影响不大,能够把画像放在重新建成的家庙,才能够发挥它应有的影响力。


在光禄大夫家庙前合影留念


在光禄大夫家庙前合影留念

骆筠郿 骆氏后人的家族情怀

关于骆秉章公官像的其他信息,诸如画于何时?出自何人之手?从什么时候开始保存?这些都无从考究。但能够确定的是,这幅画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物,对于研究骆秉章有着重要的意义,拥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对于这样一件重要的文物,骆筠郿能够无私地捐赠出来,让许多骆氏后人,甚至局外之人都十分感动。

捐赠当天,是骆筠郿第一次来到重修的骆秉章家庙,在为骆秉章公官像揭幕的时候,她激动地留下眼泪。看着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画像回到骆秉章故里,挂在骆秉章家庙正中,她感到十分欣慰,为的是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位先人,为的是这幅画像找到了更合适自己的地方。这是骆筠郿作为一名骆氏后人的一种家族情怀。

(原载《今日花都》2017年3月17日)

© 广州市花都区骆秉章研究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 粤ICP备12040536号-1